2019年,經濟寒冬仍未“解鎖”。一級市場的創業投資,依然延續2018年的平淡無奇,春風吹不起一絲波瀾。上半年,科創板的推出挑動了一下創投機構沉寂多時的神經。下半年,整個創投圈又繼續埋頭練功磨刀,期待月見花開。而這,應該才是投資的本真。
2019年的創投圈,或許可以這么總結:政策平平、資金緊張、出手謹慎、聚焦頭部、投向互聯網、布局大產融。回望2019年,告別喧囂,回歸投資的本真,順著時間脈絡,證券時報記者梳理了創投圈的一些重要剪影。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以香港、澳門和廣東省9個城市共同形成的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在接下來的發展任務是: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這再度掀起了市場資金對大灣區投資機會的關注。從基金投資環節來看,一是通過制度建設,拓展粵港澳創新創業以及就業互聯互通,為VC/PE強化早期投資提供了新的通道和選擇。二是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參與大灣區創新型科技企業融資也是向多重產業釋放利好信號。而從利好投資收益的角度,香港證券市場將吸引更多內地投資機構的目光,退出渠道將被進一步拓寬。
點評:利好政策無疑從頂層設計上為創業投資搭建了一個寬松便利的環境,也蘊藏著許多未來的商機。可是從政策傳導到市場,仍需很長一段時間。站在投資的角度,無論政策環境如何,市場的大門永遠都向有心者、有力者打開,投資機構需要的是苦練內功,而不是追捧概念和風口。
科創板推出
點評:在當前募資難和退出難的雙重夾擊下,如何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實現效益最大化,是創投機構不得不思考的問題。而科創板的橫空出世,一定程度上給創投機構指明了探索的方向。科創板的推出,讓更多的資本聚焦于技術推動型的創新企業,這在投資界將是一個新的發展趨勢。但硬科技也并非人人能碰,機構只有認清自己的優勢和資源才能在這高精尖的投資里運籌帷幄,成熟的投資機構不應跟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因為變化很快,如果僅僅圍繞市場的變化去改變,遇到風浪就會猝不及防,而且容易在市場中喪失競爭力,因此要以不變應萬變。畢竟,科創板只是投資退出的其中一條路,能走到科創板的畢竟還是少數,多數企業會通過其他方式退出。
募資上演“冰與火”之歌
點評:資管新規的確對創投募資造成很大的影響,但事實上,募資難的根本還在于基金沒能給投資人帶來預期收益,不能創造絕對收益,因此出色的投資眼光和投資能力,以及優異的投資回報是讓LP放心把錢交給基金的關鍵因素。在當下復雜的經濟環境里,募資問題更加像一個篩子,具備專業投資能力的GP能募資成功,而在資本過剩時期被“吹肥”的GP也該到了出清的時候了。
創投基金和政府產業基金嵌套豁免
點評:或許正如許多業內人士認為的那樣,此政策是對存量和過渡期的豁免,而非針對過渡期后的增量豁免,暫時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創投基金的募資難題。但這個文件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明確了創投基金和產業基金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傳達出國家鼓勵早期投資、鼓勵長期投資、鼓勵符合產業政策的投資的信號,從長遠來看,對投資無疑是利好的。
WeWork上市夭折
點評:在流動性泛濫的年代,資本或許有點盲目,但大潮退去,資本肯定會展現出無情殘酷的本性。國外的WeWork也好,國內的小黃車OFO也罷,一級市場投資者們已經開始清醒過來,手起刀落,斬斷沒有希望的投資,這是一場資本市場的“刮骨療傷”,PPT融資時代徹底終結,真正能出成果有市場的企業才能活下來。